南派中文网 > 生活印记 > 005、田园居

005、田园居

南派中文网 www.npzw.com,最快更新生活印记 !

    我们四户人家的房子是相连着的,就隔了个小小的水沟,对我们来说抬脚就是外婆家了。

    所以每年过年听别人说去外婆家怎么样怎么样好玩,我是一点这样的感觉也没有。

    有的时候吃饭,觉得家里的饭菜不好吃就端着个碗去舅舅家吃了。

    舅舅家的人也是,觉得他们家的饭菜不好吃也会来我家吃。

    谁家要是来了客人,家里煮的饭不够,直接跑到另三户人家连锅都给端了来。

    奶奶比外婆大了八岁,她们俩人我记事以来好像经常较劲。

    各自的儿子儿媳妇、女儿女婿、孙子孙女、外孙外孙女,甚至是今天吃了些什么都经常拿来做比较。

    不过两人虽然较劲,真正吵架倒是很少,我的印象中就记得有一次闹得比较凶。

    两个舅妈和外婆的关系都不是很好,特别是大舅妈,跟我奶奶的关系更像是婆媳。

    听说是因为大舅妈生表哥的时候是我奶奶接的生,也经常帮她带小孩的缘故。

    而外婆则是被外公娇惯坏了,什么都不会。

    听说当初她根本看不上我爸,觉得我们家又穷,又是外姓人口,还是外公发话了,两家的亲事才做成。

    外公算是村子里比较有名望的人,我妈每次提到他都很崇敬,可惜我没见过。

    非但外公没见过,爷爷也没见过,那个时候又没有照相机,就连他们的墓碑上也只是刻了个名字而已。

    说到村子,我们住的村叫反岭下村。名字是不是有点怪,也不知道这样起名的缘由是什么。

    村又分好几个组,什么马岭背、余家组、高抗组、北冲组、易家组。

    我家属于高抗组,只有二十多户人家。

    是所有组中人数最少的一个组,还包括后来从大山里搬出来的几户人家。

    村子里唯一一条公路,从市区出发,终点是一个叫水江镇的。

    全程九十多公里,估计得有三分之二都是山路。

    这条公路在我很小的时候是用泥土铺了一些石头修建的,仅够一辆汽车通过,弯弯转转,绕来绕去。

    汽车每次开过,都是摇摇摆摆的。坐在车里得特别注意,一不小心就被甩摔了。

    应该是我读初中了,这条公路重新修建。

    加宽到可以四辆车一起经过,还铺了一层柏油。

    公路的一边是山,有的山上种了油茶树、有的山上是一些竹子、有的是一些杉树、松树、板栗树等,还有一些各种各样的杂草。

    另一边是一块块的稻田,稻田既有本村人的也有外村人的。

    重修公路那年需征稻田时几个村子的人打过架,那时候我在学校读书很少回家,只是听大人隐隐约约地说过一些,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补偿不均吧。

    稻田中间有条小河,或许还不能称之为河。

    就是比一般的小溪要大点,村子里的人家还没装自来水时洗衣服、洗菜都在这条小河里。

    早上一大早老远就能听到各家的妈妈们在河里洗衣服、洗菜时叽叽喳喳讲着各自的家长里短的声音,就跟赶集一样热闹。

    平时水电站不发电的时候河里的水流不大,也很清澈,都能清晰地看到水里的鱼虾。

    小河是从一片稻田中穿出来的,时间一长,河里的泥沙越积越深,河水也就越来越浅,所以每年村里的人都得轮流将泥沙挖掉保证河水不干。

    小孩子们夏天都会在这条河里游泳,一去十几个,大小不一,当然我也去过。

    只是第一次去就不小心让河水进到了耳朵里,也不知道是怎么弄的,因为这次耳朵进水,很是吃了些苦头。

    刚开始耳朵里面有一些脓水流出来,当时没在意只是拿纸巾擦掉就了事了,直到耳朵开始疼才重视起来,那个时候已经上小学了。

    村里人用几根杉木搭成了一座小桥供人通过小河,走起来一晃一晃的。

    每次通过时大人都是牵着自家的小孩以免掉河里去。

    修建公路那年这条小桥也重新修过了,用水泥钢筋修的。

    安全是保证了,总觉得好像少了点什么。

    小桥过来再经过一片稻田就是各家的房子所在了,二十多户人家,有的在公路这边,有的在公路那边。

    隔得有远有近,零零散散的,没个统一规划。房子也是有的高有的低,有的好有的坏。

    村子四面环山,几乎都是油茶山。

    也有一些杉树、松树的,还有一些只长茅草没有树的。

    我们炒菜用的油都是自家的油茶山上油茶树结的茶籽,经过去壳、晒干、粉碎、榨油、过滤来的,每家每户都有。

    油茶山每年都得除草,寒露过后开始摘茶籽。

    那时候家里的房子顶上是瓦片盖的,像稻谷、茶籽、花生、萝卜等需要晒的东西都是统一挑到公共的晒谷场去。

    每天下午晒谷场上也是热闹一片,各家收各家的东西。

    很多农作物都是自给自足,田里种水稻,土里种菜,还有红薯、花生、生姜、大蒜等。

    几乎每户人家都会养猪、养牛、养羊、养鸡、养鸭,我家也不例外。

    牛羊还好说,长得不一样很容易辨识。

    鸡鸭就不同了,都长得差不多。为了好区分,有的人家就将鸡鸭的翅膀剪掉一些羽毛;有的人家在鸡鸭的脚掌上面拿针扎几个小洞;还有的人家是在鸡鸭的身上涂些不容易清洗的草汁。

    鸡鸭都是放养的,有些人家一开始是拿竹篾做的笼子将鸭子关着放河里。

    一来是怕与别人家的弄混了,也怕它们跑了不回家,更怕鸭子跑稻田里去祸害水稻。

    每天傍晚你都能看到很热闹的场面:小孩子们赶着牛羊回家,有的还坐在牛背上,唱着牧童曲,就差身背一根笛子了;

    妇人们呼唤鸡鸭回家的声音此起彼伏;男人们扛着锄头相伴回家;还有老人们坐在家门口等待子孙回家的身影。

    天边的夕阳照耀着整个村子,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。

    最有趣的是你能看到一大群鸭子晃悠悠的从水里上来,慢慢地踱步到小路上,然后因为大家去找自家的鸭子而闹的乱哄哄的场面,现在想来都觉得甚是很趣。

    每年雨水季节,河里就会涨水,只要涨水,河里的鱼也就多了起来。

    有些鱼还会游到路上来,孩子们拿着个渔网站路上就能网到鱼,这也算是一件很大的趣事了。

    夏天劳作回来,大家凑在一起聊天,听取蛙声一片。

    秋收后一般就没什么事了,这时候的女人们大多凑一起织毛衣、缝鞋垫等,男人们就凑一起打打牌、聊聊天。

    村民们大多都很淳朴,你来我往的,相处的很融洽。

    谁家有个什么红白喜事,都会主动帮忙。

    因为从来没有什么化工污染,村子里的环境一年四季都很幽美。

    早上一起床就能看到山上雾气环绕,要到半上午才能散去,隐隐约约地让人如处仙境中。

    山顶与天空相连,一眼望去,根本不觉得天有多高,感觉它就在山顶上。

    站山脚下抬头往上看,触目所及一片片的青绿,高低起伏相接,让人心旷神怡。

    站山上低头俯瞰山脚,错落不一的稻田,若隐若现的房屋,悠闲自得的牛羊,戏水的鸭,觅食的鸡,打架的狗,追逐玩闹的孩子,土地稻田里忙来忙去的大人们,就连虫儿、花儿、草儿等都显得那么的有生命力,活生生一副诗词里的小桥流水人家。